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三条半街九十九巷 古代南昌街巷命名彰显“草根智慧”

信息日报  2014-04-04 09:00

[摘要] 今年,随着瑶湖航空城内百余条道路被命名,已有930多个路名的南昌将进一步扩大——城内将有道路千余条。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曾经的古地名已失却近半。2日,记者走近“老南昌”,感受三条半街的历史变迁和九十九巷的人文故事。

中国江西网讯 南昌民谚“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条半街九十九巷”,被称为南昌地名的“活化石”。1926年,南昌城区面积仅5.8平方公里,路名达503个(发展至今,成为古地名)。今年,随着瑶湖航空城内百余条道路被命名,已有930多个路名的南昌将进一步扩大——城内将有道路千余条。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曾经的古地名已失却近半。2日,记者走近“老南昌”,感受三条半街的历史变迁和九十九巷的人文故事。

三条半街九十九巷

“三条半街”,实为四条大街

记者了解到,民谚所称“三条半街”,其实是4条街。古代人们往往把南北方向延伸的路称为街,把东西方向延伸的路成为道。民谚中的4条街都是南昌古城的南北干道。

南昌市地名办顾问陶端正告诉记者,按照保存下来的1926年南昌古地图,三条半街是指东大街、西大街、中大街和半步街。其中,东大街在象山北路上,建德观至上水巷这段距离;西大街则在榕门路附近的子固路上,从李家巷(今李家路)至鼓楼下(古地名,现已消失);中大街在胜利路中段,古地图显示其起于射步亭止于新建后墙(古地名,现已消失);而半步街也有别于现在的半步街,古地图显示,的半步街是从新建县前(古地名,现已消失)至如今的大士院这段距离。

陶端正表示,在古代,南昌的地名指称范围很短,往往一两百米就是一条街,我们现在的中山路在古代从东到西一共有14个不同的名字——其自东向西分段称为席公祠、石公祠街、百花洲街、万子祠街、府学东街、府学中街、府学西街、书街、甲戍坊、五把公所等等。“一小段一个名字,找路找人都很好找。”

也许有读者会认为,半步街从字面上来讲就是比其他的街要短,“半步”就跨过去了。实际上,半步街在4条街中,并不是最短的,相反还是比较长的一条。在南昌市地名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测量了民谚所称的这4条街的距离。记者发现,最短的要属东大街,仅约120米长;而半步街与中大街、西大街均长约170米~180米。

陶端正表示,这是因为古代的地名并未精细化和标准化,而是当地百姓约定俗成的一种通俗易懂的叫法。有的街道卖棉花就叫‘棉花街’,系马的地方就叫‘系马桩’,卖猪的地方就叫猪市街(今绳金塔街,曾有猪行十多家),交易羊肉的地方就叫羊子巷。由此可猜测,在古时,半步街并不短,但可能比较窄,道路不宽,所以百姓称其“半步”街。

人流物流商流齐聚三条半街

这些地名之所以被后人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不仅能记述历史地理的变迁,还能留下重大事件的烙印。当然,也有的是载录着工商贸易、民族宗教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名人轶事、趣闻传说等等。南昌的地名亦是如此。

记者了解到,自古以来,“三条半街”就像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和上海的南京路一样,是南昌城最繁华的街市。其地理位置极好,靠近章江码头。在交通不畅的当时,水路畅通,让三条半街附近聚集了人流、物流和商流。

中大街曾是胜利路的主要街道。如今,走在胜利路上,两旁商家叫卖的广告声、热闹的音乐、欧式建筑上打折促销的海报,都处处闪亮着时尚。

中大街几度易名最终更名胜利路

陶端正介绍说,回顾历史,中大街后来随着胜利路的易名,就此从古地名中消失。

1928年,为拓宽并装修初级路面,中大街随着附近的洗马池、佳山庙、杨家厂、开元观街、褡子巷街、吕祖祠街、德胜门正街统一改称德胜路。

据史料记载,道路拓宽前,中大街是一条宽窄不一、麻石铺贴而成的道路。两旁的建筑却大多为“洋气十足”的欧式风格。

1937年,国民党当局为向蒋介石献媚,将德胜路更名为中正路。1942年,日军扶植的“南昌治安维持会”、“伪市政府”又将中正路改为兴亚路。

据陶端正介绍,当时,大部分日军驻扎在昌北地区,城北住宅多为日本人公馆区,兴亚路便成为日军由市郊进城的必经之路。沦陷初期,南昌入夜宵禁,停止供电。兴亚路的北端设有日军检查哨,沿路侧街偏巷一律安装倒刺铁丝网。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复名为中正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昌把中正路改名为胜利路,并沿用至今。

至此,这条不长的中大街承载着南昌近代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既留下了明清时代的烙印,也蒙上过国民党执政、日本军侵华的阴影,最终刻上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胜利的辉煌。

九十九巷命名显“草根智慧”

陶端正告诉记者,南昌古城内的九十九巷并无专家考证,但南昌的巷子颇多,均在七门之内。其得名也很有市井气息,平常百姓总能在日常生活中将道路命名得。如,鹅颈巷是因为这条小巷曲折多弯而得名;松柏巷则反映的是成巷之前这里曾经松柏成林;如今的系马桩附近曾是老贡院和一片桃林,每当考试季节,应试的考生从远近城乡长途跋涉云集贡院,贡院里是没有拴马的地方,于是考生们纷纷把马拴在贡院附近,并在那里休憩,因而得名系马桩街。

●高升巷入门求官得“高升”

传颂较为广泛的,是高升巷的由来。据南昌市地名办记载,明太子太师严嵩是江西分宜人,在南昌建有一座府第,坐落在今友竹巷内。此人大权在握,独断专行,贪婪无度。凡欲在官场飞黄腾达者,都得给他行贿拉关系。严家的后院,种满了友人赠送的名竹,称友竹花园。严府的后门有一条小巷,位处东书院街的北侧。为了避人耳目,凡来给严嵩送礼买官做的人,大多数都是经过此巷从后门入府的。天长日久,群众把这条小巷称为高升巷(今已并入友竹巷)。

●荆波宛在颇具传奇色彩

地处于都街北段的荆波宛在巷,也很有故事。据说古代有个叫荆波的人,死后南昌人民为纪念他,故取名荆波宛在。但民间另一传说则颇具别样传奇色彩。相传在清康熙年间,巡抚佟国襄来南昌上任,这天夜晚,他乘坐的官船在来南昌的途中停泊在赣江边的一处崖岸旁边休息。呼呼大睡之际,佟巡抚得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红脸的人走到他耳边说:“崖将崩,快起锚!”佟说,“请问你是何许人氏”?答曰:“我乃南昌荆波宛在人氏。”话毕即飘然而去。官员梦醒,立刻起锚,不一会崖岸果然崩塌,佟逃过一劫。

来到南昌后,佟巡抚派人遍访全城寻找荆波宛在,只见城东有一古庙,庙门匾额上刻有“荆波宛在”四个金色大字,供奉的是关公—关夫子,人称关帝庙。佟方知,原来梦中红脸的人是关公,还托梦救他一命。为此,他捐资修庙、铺路,人们就把这段路称为荆波宛在。1970年,该处统一改称于都街。

●高桥巷明月当空向天求子

高桥巷一名则是由高士桥演化而来,该桥虽早已无踪迹,但此名称却告诉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条从抚河通往西湖的水道。

说起高士桥,年龄较长的“老南昌”可能会记得,南昌求子习俗的诞生地,就在此处。相传,古代的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士桥(现称高桥),高士桥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或相约,或独行来到高士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般便可生男孩。清代刘一峰曾作《高桥行》诗一首,后人为此可窥当时拜月求子盛况。诗曰:“高桥月明当夜半,前呼后呼女郎伴;传言拜月过中秋,便好生儿嫁石头。”现高士桥早已拆除,仅留下一条名为“高桥”的街道,而这古老的求子习俗,也被现代文明所淹没。

征集令

你对南昌历史有何感兴趣的?你希望了解南昌哪方面的风俗?你对在南昌发生的哪些旧物、旧事弄不明白?欢迎你来点题,本报将予以采访。读者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791—86849117或发送邮件至274991655@qq.com与本报联系。

■信息日报实习生李西湖、记者万里庆文/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南昌房天下官微

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